close

  本報記者 劉欽濤垃圾就地焚燒仍是南部山區處理垃圾的重要方式。(劉欽濤 攝)
  南部山區垃圾處理難的問題日漸凸顯。
  南部山區既是我市生態涵養區,也是重要居民飲用水水源地,以卧虎山水庫為代表的南部山區水源地的水環境安全問題一直備受市民關註。然而,隨著濟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南部山區垃圾處理難的問題也日漸凸顯,雖然我市多次對其進行整治,但效果都不理想。一直致力於南部山區環境保護研究的山東師範大學旅游管理系教授張偉曾表示,南部山區是濟南市泉域地下水的補給區,這裡的地下水一旦出現污染,會對濟南地下水環境造成極大威脅。
  病癥驚心
  南部山區積存垃圾占全市八成
  經過多年的保護與發展,南部山區的植被恢復、水源保護等有了較大改善,但南部山區垃圾處理難的問題卻始終存在。記者在美麗鄉村建設集中清潔行動專項督查報告中看到,現在南部山區的積存垃圾量現占到濟南市的80%左右,僅西營、仲宮、柳埠3個鎮就有10餘處多年積存形成的垃圾山,積存量達40多萬立方米(相當於濟南市半年的垃圾總產量)。據我市水利方面的專家介紹,這些存量垃圾產生的廢水會慢慢滲透,污染淺層地下水,垃圾填埋後,一些垃圾濾液也會慢慢滲透污染淺層地下水,而在局部地區,淺層地下水與深層地下水是互通的,如果淺層地下水污染嚴重,深層地下水也會受到污染。
  除了存量垃圾,河道垃圾也是水污染問題的元凶。5月中旬,記者來到仲宮鎮西郭村,遠遠望去,一座座精緻的瓦房偎依在是碧綠的山野下,讓人有種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覺,然而繼續往村裡走了約百米,卻看到了讓記者大吃一驚的場景:村前有條寬三四米的小河,在村口小橋上向西看去,200餘米的河道內堆滿了各種垃圾。而據我市負責環境整治的工作人員介紹,不僅僅是這裡,錦繡川鎮、柳埠鎮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分析把脈
  垃圾處理難四大“病因”
  原因 投入不足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垃圾、污水處理投入不足,是造成污染久治不絕的直接原因。據測算,歷城區垃圾清運平均成本為80元/噸,南部山區則要高出50%,達到120元/噸,這使一些得財力弱的街鎮工作起來有心無力,積極性不高。
  原因 能力有限
  而現有處理設施及能力遠遠不能滿足垃圾處理需求也是原因之一,以仲宮鎮為例,全鎮共有村莊129個,日產生活垃圾約50噸,而剛剛建成啟用的仲宮垃圾中轉站處理外運能力僅有40噸,只占日產垃圾量的22%;仲宮鎮現有污水處理廠一處,日處理能力僅為5000噸,而鎮駐地日排放污水約15000噸,流域內幾乎所有村莊均無污水集中處理設施。2/3的鎮駐地污水、全部農村生活污水及90餘家沿河農家樂的污水均直排到水塘河道,進入水庫。
  原因 轉型滯後
  如果說資金短缺,垃圾處理能不足是導致污染的直接原因,那麼生產、生活方式轉型升級滯後就是根本原因。目前,山區產業主要以傳統家庭承包經營的林果、蔬菜、鮮食作物種植,以及低水平的生態旅游產業為主。如歷城區仲宮、柳埠、西營、彩石四個中心鎮改造提升遲緩,其產業聚集、要素吸附、人口承載、服務保障等能力不足。青壯年勞動力多數外出務工。散佈的村落多數位置偏遠、人口老化、交通不便,不僅制約著生產發展和生活改善,也直接增加了垃圾集中收集的難度,提升了公共服務成本。
  原因 機制不暢
  體制機制設計不合理也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原因,但由於多種原因,當地城管、水利、農業等相關部門“多龍治水”各分管一攤,難以形成合力,垃圾污染問題發生後相互推諉扯皮,甚至最基本的垃圾處理資金都不能保障,致使垃圾治理問題一直沒有實現關鍵突破。
  照方抓藥
  保經費 提能力 轉方式 建機制
  目前,我市城鄉環衛一體化設施絕大部分已建成,完全具備了進一步提升城鄉環衛一體化水平的條件。如不儘快解決當前運行管理、經費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南部山區的垃圾治理仍將舉步維艱。為此,專家建議:
  完善街鎮環衛經費保障機制,建立以街鎮財政為主、區縣(市)財政補貼、市財政重點支持的三級財政保障機制,並納入預算。區縣(市)根據各街鎮財政情況予以補貼環衛經費,一般不低於街鎮環衛總運行費用的30%。市財政對南部山區等敏感區域和財政特別困難的街鎮進行專項補貼。同時,市物價部門研究出台規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價格管理的指導性意見,繼續探索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解決農村保潔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減輕財政壓力。此外,是否可以探索這樣一種治理模式,即:聯合市城管、水利、農業、環保、財政等部門成立一個南部山區污染治理基金,各劃撥一部分資金投到裡面,從根本上解決垃圾治理資金無法保障的問題。
  提升流域內垃圾污水處理能力。如上所述,現有垃圾污水處理設施難以滿足垃圾污水增量處理需求。鑒於生態環保效應的外部性,建議繼續增加垃圾處理設施設備。同時,相關部門應儘快研究符合山區實際的集中處理、生物降解、物理沉降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生活污水處理辦法,以及生活垃圾的就地無害化處理的可行性方案。應儘快研究完善垃圾污水治理的行為約束機制、成本分攤機制、市場運營機制,尤其是引進社會資本、工商資本投資南部山區的垃圾污水處理的相關政策措施。
  調轉方式,推進山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首先,積極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引導山區特別是河道沿岸、庫區周邊農戶退菜還果,加快推進土地和林地流轉,扶持家庭農(林)場、專業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科學施肥用藥,減少面源污染。其次,大力發展並積極引導生態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建議在仲宮鎮區以北與市中區銜接區域,結合南部生態新城區建設,規劃建設一處生態產業園區,整合引進南部山區的釀造、農林產品加工、包裝、保鮮儲藏、綠色物流、環保設備、旅游文化創意等綠色產業項目。再次,整合提升南部山區生態旅游業發展。相關部門要加快落實南部山區生態旅游業發展相關規劃,研究探索通過招商引資組建大型旅游集團,改造、規範、提升多、小、散、亂的農家樂經營。
  評 論
  “污染”猛於虎治理需“武鬆”
  雖然南部山區水污染防治一直是我市重點關註的領域,然而,水污染依舊春風吹又生,現狀仍未扭轉。面對殺傷力遠超猛虎巨獸的水污染,治理勢必要告別隔靴搔癢的小打小鬧,要拿出“武鬆打虎”的精神和魄力,將污染“毒瘤”連根拔起。
  有專家坦言,水污染問題比大氣污染更嚴重,如果不加以重視,就可能有極端的水污染事故出現。其實,有關水污染防治的工作一直都在進行,治污的口號也越喊越響亮。然而,屢屢上演的污染事故並未因此而停止,這可能與資金不足、監管不嚴、處罰力度不夠等因素直接相關。面對嚴峻水污染現狀,政府亟須拿出武鬆打虎的魄力和決心,重典治污必須對症下藥,才能使水污染防治真正發揮作用。
  南部山區的垃圾污染非一朝一夕形成,有很多地方已經積重難返,整治起來非常困難。說到底,嚴重的污染事件應倒逼政府部門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唯有升級思路、刷新理念、提高行動力;承擔相應的責任,拿出打“虎”的決心,才能化解乃至避免類似現象出現。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企業、民眾也起到關鍵作用,企業要嚴於律己,民眾要提高環保意識。水污染防治,需要人人參與環境保護,政府、企業、個人一個都不能少。  (原標題:為何久治不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v88vvntq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