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浩然
  進入四月份,游學咨詢旺季來臨。據武漢市場不完全統計數據,從2011年至今,我市境外游學人數每年呈30%以上的速度增長。圍繞著“游學”話題:一方面負面評價增多:價格虛高、監管混亂、游學低齡化、購物化、只“游”不“學”……一方面人數暴漲,這個市場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游學成了“奢侈品普及游”?
  “本來想讓孩子出國開開眼界、練練口語、為以後留學做個準備,哪知道她別的沒學會,奢侈品倒是認了一堆,還刷爆了我給她應急用的信用卡。”談起去年女兒去英國游學的經歷,劉先生哭笑不得。
  去年女兒考上了我市一所211院校,劉先生“獎勵”女兒,為女兒報了一個赴英國14天的留學夏令營,在繳納了3萬多元後將女兒送上了飛機。
  誰知在女兒到達倫敦的第三天,劉先生就收到了一條當天顯示有一筆1200多元人民幣消費的信用卡刷卡短信。在接下來十天里,基本上每天都會收到這樣的消費短信。“女兒前前後後刷了我5萬塊!”
  女兒回國後,劉先生髮現以前對奢侈品一竅不通的女兒談起奢侈品來“如數家珍”。女兒回來說,每天下午的參觀到最後就成了“血拼”,而大英博物館進去不到兩小時就出來了。
  行程15天,只學了兩堂口語課?
  “現在那些‘游學夏令營’、‘冬令營’什麼的,完全就是旅游項目。”孩子在武漢一所中學國際班讀高二的家長李健抱怨道。去年,李健兒子所在的學校組織了一次為期15天的英國游學,費用4萬多元。“由於是學校組織的,家長們都很放心。”但聽到孩子回來講述的“游學”經歷,李健大失所望,孩子到英國後除了被導游帶去牛津、劍橋的校園裡轉了轉,上了兩節口語課外,基本上就是到處看景點。“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平均每天行程近180公里,時間都在車上了。”
  採訪中記者發現,有過類似經歷的“游學族”不在少數,曾從事國際游學項目多年的夏天認為,中國的游學市場還處在“發育期”,各種留學中介、教育機構等都開設了游學項目,但由於國家政策和相關部門並未給游學機構的資質做出明確規定,更缺少具體的執行細則,才會導致現在這種魚龍混雜的情況。
  游學該不該功利化?
  記者觀察到,社會上圍繞游學的熱議無非是‘寓學於游’還是‘寓游於學’的內容主次之爭,但實際上,動輒幾萬元的不菲費用才是人們判斷境外游學“值不值”的重點。
  “其實我也明白,就靠游學這短短兩周的時間,肯定學不到什麼實質性的東西,但是一看花了那麼多錢,就覺得有些‘划不來’。”家長李健說。
  “游學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孩子長長見識,鍛煉一下自理能力。”家長潘先生對游學的態度十分“開明”。他告訴記者,女兒從小就很不自信,初三暑假時曾讓女兒參加了一個境外游學夏令營,女兒英語口語較好,一路都被同學們拉著當“翻譯”,於是逐漸建立了自信,變得開朗起來。
  中美游學差別很大
  在法國留學期間曾分別接待過美國和國內游學團體的崔偉告訴記者,接待美國的游學團體很“累”,但是接待國內的游學團體則很“輕鬆”。“美國團體還沒落地就會發給我好多頁的電子文檔列出他們要去哪兒,要看什麼,希望安排什麼樣的活動,需要什麼樣的講解,來了以後也是各種要求不斷。但國內來的游學團體幾乎沒有這方面的要求,我們怎麼安排他們就怎麼走,基本上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購物。”
  專家:
  家長“盲游”意識亟需改變
  “商家逐利,家長和學生盲目游學,這是導致當前游學市場負面評價較多的原因。”曾從事國際游學項目多年的夏天告訴記者,很多家長對游學沒有明確的目的和訴求。
  “現階段國內的游學產品十分單一,一般都是2周或3周左右的行程。”正在法國巴黎從事旅行和游學工作的蔡先生說,國內游學的概念和歐美有非常大差異,歐美有近百年游學發展史,這些國家和地區根據不同需求推出游學產品。蔡先生建議,“在下決定前要搞清楚自己需不需要游學,游學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盲游’。消費者的意識成熟比游學市場的規範化還要重要。”
  您或者孩子有游學需求嗎?是否也遇到過游學困惑?想去哪裡游學,又想怎麼游學?歡迎您加入晨報留學游學群,參與交流、分享信息和經驗。群號159675694  (原標題:海外游學,何時告別“盲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v88vvntq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